自平衡法与传统加载法比较
[]
相同点

相同的试验对象 相对于其他测桩方法(高、低应变等)而言,自反力法与传统加载方法一样,同属于对桩体直接施载的方法,且试验结果为勘探、设计、施工的综合结果。

相同的试验原理 自反力(自平衡)测桩法,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桩基静载试验,其代表的仅仅是在桩基内部寻求反力的一类加载方法(或技巧),与传统的试验方法以及现在普遍执行的试验规范并不矛盾。 将自反力法(自平衡法)视为对桩基上、下部同时进行传统方法加载,加载设备、载荷分级方法、加载速度、稳定判别条件等,与传统加载方法基本一致,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传统试验规范的框架内完成。

不同点

简单的加载环境 自反力法加载时,反力来自于桩基内部,不再需要外部附加的反力结构(堆载结构、锚桩结构等),因此,实施试验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更加简单。而传统方法加载时,反力来自于桩基外部,比如堆载配重反力、锚桩反力等。

复杂的安装细节 虽然自反力法对试验环境要求比较简单,试验装置安装过程时也不像堆载法那么危险,但由于其加载位置是在桩基内部,且新的技术细节繁多,一旦某个细节失误,就几乎没有补救的余地,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。因此,为保证试验的成功,自平衡法试验的实施安装过程更加繁琐、复杂一些。

成功加载的难度 传统试验法,加载点一般都是在桩顶;而自反力法的加载点,一般都是安排在桩基内部,传力点-桩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,使得传统的桩头加固方法(如箍圈、网筋、钢垫等)无法在桩内部施展。因此,自反力法实施过程中,需要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,保证加载点的局部桩体的完整。典型的措施有:桩体强度局部加强、合理的载荷点分布、采用中低压的专业荷载箱等。

间接的试验结果 传统方法试验时,桩基一般总是整体受载荷,且加载方向与传统试验规程的约定一致。
自反力法试验时,桩基经常是被分段加载,而且,经常有上部桩体受载方向与传统试验规程的约定相反。 因此,自反力法加载完成后,往往不能将加载结果直接套用传统试验规程进行类比,得出安全性结论,而是将加载结果转换以后,才能套用传统试验规程进行类比,得出安全性结论。自反力法试验,得出试验结论的过程一般为“试验数据→土层性质→试验结论”,其过程也较为间接。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