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Q-S曲线转换
[ 2009-9-23 ]
问题的提出
Q-S曲线转换,指的是在自反力法(自平衡法)对抗压桩加载试验时,上部桩体受到的是向上的试验载荷,与传统试验方法的受载方向相反。 这样,试验得到的上桩摩擦力“载荷极限”与传统试验方法得到的结果必然有所差距。
对此问题,目前有以下两种常用的处理方法:

等效转换法
依据:自从最早的江苏省的规范,直至交通运输部的规范《基桩静载试验 自平衡法JT/T 738-2009》,都推荐了“等效转换法”。
方法:根据一系列的假设条件,按照标准的计算过程,将上、下桩试验加载得到的两个Q-S曲线转换成传统静载试验方法的一条Q-S曲线。
评价:尽管上述规范中将建议的转换方法描述为“等效”转换法,但是,其合理性、准确性、权威性仍被许多业内专家强烈质疑, 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(1)假定条件与实际条件的偏差是否足够小,可以忽略不计?(2)转换计算过程的理论依据是否严谨、科学? ...
尽管如此,“等效转换法”毕竟是一种得到规范认可的方法。

不转换法
依据:行业内的一个基本共识,即:对上部桩体向上加载得到的“极限承载力”数值,比传统的试验方法直接从桩头向下加载得到的数值要偏于保守。 正是这个共识,保证了自反力测桩法的基本的科学性和可行性,使其在桩基检测实践中得以实现自己的技术价值。同时,也成为了不对上部桩的Q-S曲线进行转换的依据。
方法:目前,有许多检测单位并不将两个方向Q-S曲线进行“等效转换”,而是将自平衡法试验过程视为荷载箱上、下部的两部分桩体分别进行传统加载试验, 并将试验得到的“极限载荷”结果简单地累加,从而得出桩基总体的安全性结论。
评价:考虑到基础施工的行业属性和社会效果,相对来说,被“不转换法”“保守”掉的极限载荷量并不很大。以少量的施工成本损失,换取建筑安全性的社会效益,是非常值得的!
>